馬鈴薯,又名洋芋、土豆、山藥蛋等,是僅次于小麥、水稻和玉米的第四大糧食作物。其塊莖含有大量的淀粉,能為人體提供豐富的熱量,且富含蛋白質、氨基酸及多種維生素、礦物質,尤其是其維生素含量是所有糧食作物中最全的。自2015年我國啟動馬鈴薯主糧化戰略,馬鈴薯種植面積得到快速發展。
現階段馬鈴薯在我國普遍種植,雖然看似種植簡單,但是想要收獲病害少、薯型好、產量高、耐儲存等高品質的馬鈴薯,在種植中還需要掌握一些小技巧才行。把握以下幾點,高品質的馬鈴薯自然就有了。
01 選好土壤
馬鈴薯在我國pH5-8的土壤均可種植,但是最適合馬鈴薯生長的是pH5.5-6.5的壤土。因為馬鈴薯收獲的是塊莖,比較肥沃的輕質壤土,不粘重,透氣性良好,不但對塊莖和根系生長有利,而且還能減少土傳病害發生。在這種的土壤里種馬鈴薯,通常發芽快,出苗齊長勢良好,生產出來的土豆表皮光滑,薯形正常少畸形,而且便于收獲機械傷少。
02 種薯處理
大面積種植馬鈴薯,一定要按照當地氣候選擇適宜脫毒種薯。馬鈴薯經脫毒處理和隔離繁殖后,擺脫了病毒對植株機體各種生理活動的干擾,使得生長健壯并恢復其原有的生長發育特性和高產潛力,其產量比脫毒前一般增減30%以上。同時,種薯切塊時,切刀用70%酒精或0.5%高錳酸鉀溶液消毒,切塊后,1噸種薯應用滑石粉25公斤+500克甲基硫菌靈+150克春雷霉素拌種。播種時,別忘了溝噴殺菌劑、殺蟲劑和生物刺激素,以減少前期病蟲害發生使得出苗整齊健壯。
03 配方施肥
俗話說:“有收無收在于水,收多收少在于肥”,在水分管理適宜的情況下,肥料的合理施用是馬鈴薯高產的關鍵。馬鈴薯對鉀需求最多,氮次之,磷較少。此外,馬鈴薯對硼素需求較高。在氮、磷、鉀中,缺鉀對馬鈴薯產量影響最大,其次為氮肥,磷肥對馬鈴薯產量影響最小。底肥選擇有機肥+化肥方式施入,每畝用腐熟有機肥1-2噸,70%氮鉀肥和100%的磷肥用作底肥,其余在苗期和花期施入。同時,在現蕾后葉噴微量元素2-3遍。
04 田間管理
馬鈴薯在生長過程中需要及時管理,比如中耕除草、追肥澆水、控秧殺花等,這些工作都要及時做到位。中耕除草在幼苗期松土提高地溫,增加生長層通透性,促進根系更好生長,齊苗后還要及時中耕結合除草;發棵期中耕培土增厚結薯層,減少薯塊外漏,提高品質。結薯初期根據情況滴灌微生物菌劑或磷肥,活化土壤,增加結薯;幼苗期根據苗期追施氮磷肥10Kg左右,初花期開始追施鉀肥10kg,視品種生育期追施3-5次;整個馬鈴薯生育期土壤見干見濕,特別是花期注意不能缺水,此時缺水容易導致塊莖畸形且影響產量。
05 病害防治
馬鈴薯主要病害有晚疫病、黑痣病、瘡痂病、病毒病等,嚴重影響馬鈴薯的產量和質量。病害防治的科學方案是以防為主,防控結合。在病害發生前提前噴施保護性殺菌劑如代森錳鋅、雙炔酰菌胺等;發病后及時噴施內吸殺菌劑氟吡菌胺·霜霉威、嘧菌酯、吡唑醚菌酯·代森聯等。同時在用藥過程中,要限制單一殺菌劑的使用次數,輪換用藥,將不同作用機理、特別是仿效和持效期相似的殺菌劑組合使用。
做好以上工作,剩下就是田間收獲了。馬鈴薯成熟時,地上秧尚未枯萎,地下塊莖的皮還很嫩,稍不注意就會破皮。塊莖破皮后,極易感染病菌,影響商品性。收獲前3-5天,應先將秧棵割掉,使塊莖在土中后熟,表皮木栓化,收獲時不易破皮。另外,注意分級歸類撿拾,把病薯、破損薯不要放到商品薯中以防引起腐爛等貯藏損失。
*文章中圖片和部分文字來自網絡,因找不到出處未標明作者,如有侵權請立即聯系我們刪除。